飢餓行銷過頭? 乖乖造型悠遊卡引風波 狂飆6000元

今年中元節前夕,國民經典零食乖乖與悠遊卡公司聯名,推出限量款「好運乖乖來 3D 造型悠遊卡」,由7-11獨家販售,造成瘋狂的搶購熱潮。然而許多民眾不僅沒買到,網拍平台還喊到上千的黃牛價,讓不少人質疑是店員拿去兜售,引起一陣騷動。

「限時」、「限量」、「限定」等字眼很容易強化消費者的購買慾望,許多人會覺得不買可惜,這是種典型的飢餓行銷手法。抓牢一窩蜂的購買心態,業者會在產品初上市時,刻意控制產品數量,讓人們覺得「物以稀為貴」,不買可惜。隨著市場討論熱度越來越高,再開始正常供給。

然而飢餓行銷操作不當,將會造成反效果。此次乖乖聯名悠遊卡風波便是值得我們反思的借鏡,雖然在行銷初期引起話題,但過度的供不應求,造成消費者撲空買不到,反而有損其品牌形象。

香奈兒限量版香水 等再久也甘心

事實上,飢餓行銷在許多行業領域都被廣泛應用。以時尚精品業為例,當香奈兒推出五號香水,即便商品售罄還是有不少消費者留下資料,排隊幾年才能取貨也無所謂,無止盡的等候名單營造消費者對香水的渴望。

風靡時尚界的香奈兒之所以能成功做出飢餓行銷,是因為香奈兒的品牌認知度在國內外已深入人心,深厚強大的品牌影響力使得新品一發表,便能聚集一群忠實顧客等著搶購。

飢餓行銷兩面刃 應著眼銷售成果

不論是何種行銷手法,不外乎就是將產品銷售出去,飢餓行銷的手法除了讓人們認識品牌,也激發顧客的購物慾望、吸引更多潛在用戶。對企業端而言,飢餓行銷是場賭注,若看準時機操作得當,便越能擁有可觀獲利;反之,操作過當會澆熄消費者渴望買到的熱情,甚至對企業形象產生負面影響。

發佈留言